首尔是韩国首都汉城根据其英文“seoUL”的音译所改的新的中文名称。
汉城市长李明博2005年1月19日举行记者招待会,宣布将首都的中文名称由“汉城”改为“首尔”。
“汉城”一词不再使用。
李明博市长的解说词是:绝大多数国家都将“SEOUL”按照与其英文标记相似的发音来称呼。
如:汉语中的华盛顿、伦敦也都是根据这些地名的固有发音来标记的;只有汉城的中文名称一直沿用古代名称“汉城”。
李明博市长向中国游说:“首尔”同汉城的韩语发音最为接近,并采用多用于外国地名的常用汉字,中国人也容易熟悉这一新名称。
很明显,李市长是从语音学角度切入问题的。
但是如果就事论事的话,李明博等韩国官方人员的解释比较牵强。
因为即使改换了“汉城”汉语的名称为“首尔”,也存在着翻译上及使用习惯上的混乱问题。
况且,汉语中的外国地名也不都是以发音为根据翻译的,如英国的牛津、剑桥等并非完全是音译,美国的盐湖城(SsltLakeCity)、阿肯色州的小石城(LittleRock)等完全是意译。
新西兰首都(Wellington)的官方中译名几乎就是错译——“威灵顿”显然比“惠灵顿”更贴切,但新西兰政府似乎从未提出任何异议。
中文名称叫什么?应当尊重中国的传统使用习惯。
据考证,“汉城”的称呼沿用了韩国古代历史王朝的用法。
1394年,李成桂将都城从开京迁移到了汉阳,正式命名为汉城(Hansung)。
这一名称在汉语中至今已经使用了610年。
二战结束以后,韩国将汉城称为韩国语的“首都”(Sieur),英文音译为Seoul,但是韩国的书面汉字仍然写作汉城。
因此,可以说,韩国这次改换首都的汉语名称绝非像表面上解释的那样简单,而是包含深刻的原因和其他方面复杂的考虑。
随着19世纪末民族主义的崛起,韩国国内就出现了不能正确认识本民族文化和客观评价中国文化对韩国民族文化影响,而摆脱汉语文化影响的思潮。
韩国在二战以后,民族主义思潮进一步发展,曾以法律规定,以韩国的表音字为专用文字。
从1970年起,韩国小学、中学教科书中的汉字被取消,完全使用表音文字。
随着韩国经济的崛起,这种极端的民族主义情绪进一步发展,在1988年汉城奥运会召开之前,韩国政府曾经下令取消所有牌匾上的汉字标记,以强调韩国的民族文化。
只是到了1999年2月,金大中总统才下令部分解除对汉字使用的限制。
但对于这种解禁措施,韩国国内也存在着激烈的反对势力,他们担心这种措施将导致汉字的泛滥与韩国文字的消亡。
从某种意义上说,韩国改变“汉城”的中文名字是本国民族主义在新形势下的延续和发展的表现。
汉武帝时曾在朝鲜设立了四个郡。
“汉城”是中国人六百年前至今一直习惯称谓的名字。
韩国过去也一直用汉字写人名和地名。
虽然“汉城”之名是由韩国古代的先人所起,但现代的韩国人总觉得不是本国的名称,总觉得“汉城”与中国有瓜葛,容易让人联想到中国的汉朝。
对于汉朝,一些韩国人又缺乏正确的历史观,认为是对朝鲜的侵略。
正式在这种不良心理情结的指导下,韩国才有意将“汉城”的中文译名更改为“首尔”。
韩国官方为这次改名的解释,仅仅是表面的,这是以国际惯例和便于国际交往来掩盖更加深层的阴暗心理情结,努力摆脱汉字文化对韩国深厚影响的一种尝试。
叫了610年的汉城一下子改名,叫着真让人感觉别扭!就好比纽约(New Youk)突然让叫“牛月克”。
你能习惯吗?我是习惯不了。
我在很多方面敬佩和尊重韩国人,但是在这一点上,我B4韩国人。
太小家子气了! 不可否认,朝鲜民族在历史上深受日本侵略者的奴役之苦,大力弘扬朝鲜本民族的文化,加强自身民族文化的优势地位,努力摆脱外来文化影响等措施,有可以理解的一面,不应该随意扣上狭隘的帽子。
但是,另一方面,韩国自身在保持和发扬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对外来文化,特别是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也应该采取扬弃的态度,不应该不分好坏一概拒绝。
其实,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对朝鲜民族文化的产生、发展都起到了巨大的贡献作用。
在具体对待这次改名的问题上,韩国有权利更改本国首都的汉语译名,但是中国以及其他汉语权的国家也有权接受或不接受这个新译名。
接受与不接受,这也是中国与其他汉语国家应有的权利,韩国应当予以尊重。
因为对中国等这些国家来说,不仅仅是一个译法上的问题,而涉及了历史习惯、经济费用等多方面的问题。
本文地址:http://4qy.w6.hk/zuixinwz/658.html